环控快讯

专注于环境监测服务,致力于环保事业发展

当前位置:首页 > 环控快讯 > 行业动态

标准解读|HJ732-2025《固定污染源废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采样 气袋法》

发布时间:2025-10-13 15:00:00
分享到:

    2025年8月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固定污染源废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采样 气袋法》HJ732-2025,标准将于2026年4月1日正式实施,全面替代2014版标准。

    基于标准原文及编制说明,展开对比,具体内容如下:

    一、适用范围:突破温度与污染物类型限制

    1、删除温度限制,通过冷凝/稀释预处理覆盖>150℃高温废气。(2014版标准明确限制废气温度须低于150℃)

    2、聚焦57种VOCs,要求待测VOCs气袋保存回收率≥70%。(2014版标准未明确VOCs具体种类,包含沸点>170℃的氯苯类、多环芳烃)

    3、新增稀释采样法,适配储油库(25g/m³)等超高浓度场景。(2014版标准无高浓度废气采样方案)

    二、方法原理:从单一直接采样扩充到三种方式

    排气筒排放的废气经直接采集,或冷凝(除湿)、定比例稀释等预处理后采集并保存在气袋中。(2014版标准只有直接采样方法)

    1、串联冷凝装置的直接采样法:采样管后串联冷凝装置,除湿降温(0℃~4℃),解决高湿(水分≥15%)废气液滴问题。但明确不适用于丙烯醛、丙酮等水溶性VOCs。(试验验证:水溶性VOCs损失率达15%~20%)

    2、稀释采样法:基于射流原理,用99.999%氮气定比例稀释,稀释比可核查。适配高浓度废气,降低样品温度(编制说明:160℃高温废气稀释后可降至室温)

    三、明确气袋/辅助气体/气袋保存容器规格要求

    气袋:本体:FEP、PVA、PET、PVF(推荐)

    阀体:PTFE/PEEK;密封圈:氟橡胶;容量≥1L

    辅助气体:氮气:纯度≥99.999%;除烃空气:总烃≤0.40mg/m³(以甲烷计)

    气袋保存容器:需具备机械强度、避光,便于运输。

    四、仪器设备:要求和操作更加规范

    采样管:需加热(120±5℃)/保温,材质为PTFE/不锈钢

    新增冷凝装置:制冷温度0℃~4℃,可显示出口温度

    抽气泵:流量0.1~1.0L/min,负压≥15kPa

    稀释装置:射流原理,可调节氮气压力

    限流孔:确保稳定稀释比

    样品加热装置:可均匀加热至80~100℃,带可视孔,温度精度±5℃

    五、采样流程:新增预调查/空白制备

    1、预调查:需分析废气温度、水分、VOCs浓度。在开展现场采样前,监测人员应根据监测方案,参考附录B.1对监测对象进行预调查,初步判断排气筒有组织排放废气中待测物质类别、浓度水平,以及废气温度和水分含量等排放特征,并参考附录B.2,选择适用的气袋采样方式。

    2、空白制备:实验室制备氮气/除烃空气空白,作为运输空白。

    六、样品保存与分析:延长和规范

    1、将样品分析时效延长至48h,增加将气袋样品导入预先清洗并抽至负压的真空瓶或不锈钢罐等其他类型容器中保存的可选项。当气袋样品中有液滴凝结时,细化和完善了气袋加热分析操作步骤,明确气袋加热温度控制要求。

    2、温度:80℃~100℃,时间5~10min;仅可加热1次。避免高温导致气袋释放干扰(如FEP气袋120℃释放非甲烷总烃达2.0mg/m³)

    3、运输要求:温度<0℃需保温,分析前恢复室温。

    七、质控:构建全流程体系

    气袋质控:

    1、空白抽检:每批次≥2%(<50个抽1个),VOCs≤方法检出限

    2、加热释放:100℃加热后非甲烷总烃≤1mg/m³

    3、回收率试验:首次用材质需做,48h≥70%

    采样系统质控:

    1、清洁:采样管、稀释装置每次用氮气清洗;

    2、稀释比核查:每半年1次,用标准气校准,误差±20%

    空白控制:

    每批样品需带运输空白,浓度符合分析方法规定。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学习

标准解读|HJ732-2025《固定污染源废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采样 气袋法》
2025-10-13
2025年8月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固定污染源废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采样 气袋法》HJ732-2025,标准将于2026年4月1日正式实施,全面替代2014版标准。

more

行业资讯 | 《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印发 明确2030年减排目标
2025-09-03
近日,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我国工业领域氧化亚氮管控进入系统化、精细化新阶段。

more